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LABORATORY NEWS

合作共建单位COOPERATION TO BUILD UNITS

新闻动态

科技创新工程化技术装备推动大宗鱼养殖减排增效

发布:黎洁时间:2025-03-28阅读量:

由本实验室主要成员、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工程化养殖岗位主导研发的“鱼类智能化精准投喂系统装备” “水产养殖精准投喂智能管控技术” “池塘‘零排放’圈养技术”入选“渔业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优秀科技成果”“陆基圆池-池塘耦联式工程化高效养殖技术” “淡水设施渔业养殖尾水高效处理技术”入选“湖北省农业主推技术”

1、鱼类智能化精准投喂系统装备

该装备是具有鱼类生物传感的智能精准饲料投喂装置,基于鱼类生长与营养生理特点和摄食行为的实时反馈机制,引入智能算法、物联网和自动化控制技术,解决传统养殖过程中投料凭经验、浪费大、效益低的技术痛点,实现了投喂的精准化、生态化和智能化饲料系数降低10-15%,减少饲料来源的碳氮磷排放15%以上,综合效益提升10%以上。可应用于池塘养殖、陆基循环水养殖、室内工厂化养殖系统等设施养殖。

图注:鱼类智能化精准投喂系统装备由华中农业大学(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工程化养殖岗位依托单位)、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联合研制

02、水产养殖精准投喂智能管控技术

该技术基于生物能量学原理、养殖大数据和鱼类生长规律构建的投喂管控系统,通过独有的大数据分析模型、摄食行为传感器以及水质传感器、可视化系统以及自研的饲料投喂机,为养殖户提供精准投喂智能分析与决策以及智能化管控,实现从放苗到上市的自动化投料及高效生产智能管控,有效解决了尾水排放、劳力消耗大、饲料浪费等问题。

03、池塘“零排放”圈养技术

该技术以水环境“源头控制+过程削减+末端治理”全过程管控、“精准放养+精准饲喂+科学管理”精准圈养技术为核心,有效提升池塘单产提升,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病害发生率和用药量,改善养殖水产品品质和风味,可大大提到池塘养殖机械化率,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和循环利用,节水率达80%,已在我国湖北、江西、广东、湖南等18个省市自治区实现了产业化应用。

04、陆基圆池-池塘耦联式工程化高效养殖技术

该技术成果集成了陆基圆池高密度养殖、耦联池塘尾水处理循环利用、水产智能投喂管控等技术内容。通过圆池底部集排污装置与池塘耦联,池塘用于养殖尾水净化后循环利用,并搭载水产养殖智能投喂精准管控系统智慧化管理养殖,实现了“塘鱼上岸、智慧养殖、净零排放、效益倍增”的绿色高效养殖目标。每立方米鱼类产量是传统池塘养殖产量3-5倍,已在华中、华北、西北等地区进行了成果的示范与推广,累计建设陆基圆池7800多个,形成陆基圆池耦联池塘示范面积超过4500亩。




05、淡水设施渔业养殖尾水高效处理技术

针对陆基和水基淡水设施养殖过程中尾水连续排放、氮磷等含量高等问题,采用多级固液分离、生物净化与转化等核心技术方法,构建了“淡水设施渔业养殖尾水高效处理技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手段提高淡水设施养殖尾水的处理效率,固体悬浮物去除率超过90%,氮、磷去除率达65%以上,在实现尾水达标排放的同时,促进尾水的循环利用,节约养殖用水50%以上。已在湖北省15家经营主体示范应用,覆盖37万立方米养殖水体。



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工程化养殖岗位

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工程化养殖岗位团队始终致力于鱼类生理学与淡水健康养殖教学和科研工作,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淡水养殖业,研发“生态化、智能化、高品质”的水产绿色养殖技术,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二等奖共3项,构建的“鱼菜共生” “种青养鱼” “水产精准智能养殖” “池塘循环水养殖” “陆基循环水养殖”等技术入选为全国和省级农业主推技术,在全国水产主产区得到推广应用。团队成员共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获国家级领军人才计划、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等人才项目资助。团队坚持水产养殖模式创新,持续推动水产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向机械智能化、产量质量并重和绿色生态环保型发展,实现改善水质、节水减排和提质增效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